關於「科學護膚」

「科學護膚」以科學、皮膚學為標準,引導消費者用簡單的方式,認識自己的皮膚生理與結構,有標準的方式,了解「皮膚學」記載,所需要的生理關係活性成份,而不是看廣告或是名模代言,業配、朋友推薦,給的幻想美麗選購保養品。

所以我們希望消費者,專注自己皮膚生理,在購買時,選擇「皮膚學」記載生理關係,皮膚所需要的活性成份,並且避開保養品中的危險添加物與過敏原,因為〝添加物〞對皮膚沒有好處只有傷害。

「皮膚學」記載生理關係活性成份

皮脂膜生理運行
自從出生的那天起,皮膚就分泌油性層來保護肌膚(皮脂膜),但每一次清潔肌膚,皮脂膜保護層就會被移除。
健康年輕的肌膚會在二個小時,重新恢復皮脂膜保護層,所以在臉部每一次清潔後,皮脂膜保護層還沒恢復前,選擇含有含有皮脂膜影養成分的護膚品,快速恢復皮脂膜功能,維持肌膚的青春美麗。
皮脂膜生理關係營養活性成份

Contains :
Sebum (includes):
Glycerine 三酸甘油酯
Fatty Acids including 脂肪酸包括

  1. Stearic Acid 硬酯酸 → 乳木果油
  2. Gama Linolenic Acid 亞麻油酸 → 月見草油
  3. Palmitoleic Acid棕櫚油酸 → 夏威夷果油

Wax and Wax Esters 蠟 – 蠟脂 → 荷荷巴油
Squalene 角鯊烯 → 橄欖油萃取獲得
Cholesterol & Chol. Esters 膽固醇 & 膽固醇脂

Ceramides 神經醯胺

Hyaluronic Acid 玻尿酸
Proline (Amino Acid 12%) 脯胺酸
Serine (Amino Acid 2%) 絲胺酸
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s(NMF)
天然保濕因子

Sweat (includes): 汗水包括
Urea 尿素

保養品中常見的危險添加物

為了保護消費者保養品使用安全,法規要求保養品成分標示使用 INCI 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法(英文: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of Cosmetic Ingredients,縮寫INCI)拉丁學名在包裝上標識化妝品的全部成分。但很少消費者知道拉丁學名或英文單詞命名背後的標示差異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為您整理了一系列常用的化學防腐劑、香水和石油產品/礦物油/石蠟。透過這種方式,您可以了解自己使用或購買的保養品中,是不是加入了皮膚危害的添加物。

化學香料Perfume, Fragrance.

化學防腐劑Dibromodicyanobutan, 4-Hydroxybenzoic Acid, Methylparaben, Ethylparaben, Propylparaben, Butylparaben, Cethylpyridinium Chloride, Chlorhexidine, Dichlorobenzyl Alcohol, DMDM Hydantoin, Formaldehyde, Imidazolidinyl Urea, Diazolidinyl Urea, Dehydroacetic Acid, Sodium Dehydroacetate, Methylisothiazolinone, Methylchlorisothiazolinone, Methyldibrome Glutaronitrile, Cetrimonium Bromide, PHB-Ester, Polyamidopropyl Biguanide, Phenoxyethanol, Potassium Sorbate, Sodium Benzoate, Sorbic Acid, Benzoic Acid,  Triclosan, 2-Bromo-2-Nitropropane-1,3-Diol, Quaternium 15, Iodpropinylbutylcarbamate.

礦物油Mineral Oil, Petrolatum (Vaseline), Paraffinum-Liquidum, Paraffinum-Subliquidum, Cera Microcristallina, Microcrystalline Wax, Ozokerit, ceresin wax。來自石油衍生物(不透氣油),長時間使用會破壞皮膚生理平衡(表皮屏障鎖水能力下降,皮脂膜油水失衡)的傷害,與皮膚對礦物油成癮依賴。

「科學護膚」以科學、皮膚學為標準,在日常護膚保養,不應該使用含(所有)化學防腐劑、化學香料、化學色素、礦物油或石油石蠟成分,危害肌膚的保養品添加物,以確保肌膚保養的〝健康〞與〝效果〞不被影響。